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2023-09-16  阅读 0

  这是一篇关于“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的探讨文章今天对联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本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1】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包装的学问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教学反思: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1)猜一猜。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一些购物的策略,会根据购物的多少选择比较优惠的方案。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估算购买物品的总价,选择比较优惠的购物方法。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择材料。

  教学准备:写有问题资料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出示三家商店为促销一种饮料分别推出的优惠方案:

  甲商店 买一大瓶送一小瓶

  乙商店 一律九折

  丙商店 购物30元以上八折优惠

  1、要买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2、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3、淘气要买3大瓶饮料和3小瓶饮料,他回去那个商店?

  4、班里举办联欢会,要给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如果参加联欢的同学共有35人,去那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

  学生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

  1、讨论交流三个商店推出的优惠方案的意思,理解:到甲商店买1小瓶饮料不能享受优惠,到乙商店享受九折优惠,再到丙商店不能享受优惠。

  2、说一说要买1小瓶饮料到三个商店各用多少元,比较到哪家去买合算。

  3、交流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合算。

  4、交流第3个问题。

  5、计算第4个问题,先要学生确定买多少大瓶,多少小瓶。再算出到三个商店去买各用多少元。

  做练一练中的题目。

  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1、甲:2元 乙:1.8元 丙:2元

  2、甲:10元 乙:10.8元 丙:12元

  3、甲:30元 乙:32.7元 丙:28.8元

  教学反思: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4】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5】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数据去估计总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我通过举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讲解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知识,虽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但抽样调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统计结果的怀疑和对统计的科学性的质疑。在抽取样本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限制,对于如何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容易束手无策,对于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与样本的代表性难于理解。对于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特征学生在观察和归纳方面说的不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示范,适当提示,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调查方法。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以学生讨论为主,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合作性、互补性。

  教法分析: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说一说:在这则笑话中,儿子采用的是什么调查方式?(全面调查)这种调查方式好不好?你能帮他想出好方法来调查吗?(抽两根试试)

  生活实例:如何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呢?(舀一勺试试)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回答,打一三角口确定西瓜甜不甜等)想知道一批导弹的杀伤半径采用什么调查方式?为什么?

  师:以上示例都不适合用全面调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统计调查中的另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板书课题:抽样调查)

  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悟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师适时举例说明概念。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如一盒火柴的划燃情况。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如每一根火柴的划燃情况。

  样本: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如抽取的两根火柴的划燃情况。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如上例中的样本容量为2,样本容量没有单位。

  注意:考察对象不一定指人,为了强调调查目的,考察对象可以使调查内容。

  适时小结:通过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认识,抽样调查实际是: 。统计中常用样本特性估计总体特性,这是统计基本思想。

  师:以上概念不需要死记硬背,但需要理解。你们理解了吗?通过一个示例来考考大家。

  例题讲解:在一次考试中,考生有2万名。怎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了解到这些考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呢?我们可以抽取其中的500名进行调查。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学生自主思考后举手回答,师适时评价并板书答案)

  练习: 1.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我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3)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师:趁热打铁,比比谁又快又准?(生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后能正确解答,出现问题也不会太大,提示后可以纠正)

  师:截止目前,我们一共学习了两种调查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那么根据实际情况,如何选择调查方式呢?我们通过接下来这道题来探讨。

  2.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调查我们班所有同学的体重情况;(2)调查市场上五色冰淇淋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3)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4)调查某村所有家庭的年收入;(5)调查红安县初一年级的作业量情况;(6)调查黄冈市水稻亩产量.(生思考回答,有异议的可以先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师评价。)

  师: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作比较。比比哪个小组更准确?(给出表格,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师评价小组结果后给出示范答案)

  意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理解掌握本节概念学习。

  某校有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

  思考:1、确定调查方式;2、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合适?(学生合作交流,得出较合适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被调查的学生又如何抽取呢?说说你的抽取方案。

  师:为了使样本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还要使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即抽取样本要有代表性,如何选取?(例:从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再调查)还有其他方法吗?(小组讨论)

  归纳: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

  (整理、描述数据)看图思考:全校的2000名学生,最喜欢哪类节目?全校2000名学生,对体育的最爱约占几人?

  意图:通过教材示例,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学习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

  1、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台进行试验,对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为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小明调查了座位在自己身边的3名同学,把他们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

  ⑴小明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⑵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⑶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某班要选3名同学代表本班参加班级间的交流活动, 现在按下面的办法抽取,把全班同学的姓名分别写在没有明显差别的小纸片上,把纸片混放在一个盒子里,充分搅拌后,随意抽取3张,按照纸片上所写的名字选取3名同学,你觉得上面的抽取过程是简单随机抽样吗?为什么?

  (学生梳理知识,教师适当补充)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优点、思想方法。

  (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估计池塘有多少条鱼?

  必做题:习题10.1第3、6题;选做题:要了解全校一周内学生用于数学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制作一份调查问卷并做抽样调查。

  作业设计说明:必做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选做题既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教学反思:在学习全面调查后,以原有问题为基础,通过某些调查不适宜用于全面调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调查方式,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本节课还是应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说明讲解,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对新知识理解情况,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6】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下面○里填上>、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 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 50000写成 5万,或 50000=5万。又如 1800000写成 180万,或 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 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1. 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 出示中国地图。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 0000平方千米。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1. 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9】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前置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3、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37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