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甲卷作文出题看教改方向
解稳山西闻喜
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还从《醉翁亭记》句“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试题要求考生:“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同时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该作文分值为60分。”
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这则试题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立马引来大家热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专家学者都从原著的文学性、人物身份角度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但是,作为一个考生,如何对作文谋篇布局,一定注意应该把目光着重放在考题的要求“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上,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写。
大家常说,高考是教学改革的最灵敏、最高效的指挥棒。那么,这则作文题又透漏出教学改革的什么信息呢?窃以为应该就是《红楼梦》中贾政评判的那样:“直接移用”不如“借鉴化用”,“借鉴化用”不如“根据情境独创”!
为此,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实也是四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走过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本上是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直接移用”,后来,我们便以这些东西为“借鉴”,改造使用,但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并且还要继续向前迈进,就必须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独创”出“中国创造”,才能在世界潮流中独领风骚!
我们再往上溯到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等一批开国将领,不也是将前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成功先例,根据我国的实际“独创”为“农村包围城市”吗?毛主席战无不胜的军事思想和建国后进行地强国富民地伟大探索以及外交上三个世界的提出,从而轻驾世界风云,博得全世界的崇拜,均是出自毛主席对中国五千年古文化地深入研究、借鉴、和创新。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也要自觉地践行这一成功经验,既要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要“借鉴化用”和根据不同的情景“独创”,去“推陈出新”。这不仅要体现在写作上、体现在解题思路上,更要培养出一种借鉴化用、情景独创的方式方法和习惯。比如,我在上课讲“让古诗联成为你作文的亮点”时,就给孩子们讲了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上,当2019名少先队员组成的行进乐团走上天安门广场时,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响起,少先队员的鼓号演奏与旗舞表演,播音员一句解说词就化用了唐·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少年当立凌云志,报效祖国会有时”。
还有,2020年4月25日我们山西闻喜县七里坡乡举办山楂文化节,闻喜电视台播音员在报道这一新闻时化用了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变成了:“人间四月芳菲尽,万亩山楂花始开。”巧妙的表达了人间的春天没有消失,而是转到这里来了的独特意境。
而像西安安定门(西门)南2021年春联获奖联“西望那羌笛春风,催万丝柳绿;门许这铜驼银雁,看一日花红。”上联化用唐代:王之涣《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并反其意而用之;下联化用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更是将化用、独创技巧运用到了无比娴熟、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们要在学生中有意识、下大力气地培养这一种意识、习惯和精神,才不辜负现代教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光荣使命!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深刻认识到,这种借鉴化用、开拓创新一定是建立在“厚积”的基础上的。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首先要让学生背诵、铭记一些经典、概念,将之烂熟于心,才会有“化用”“独创”的可能!背诵、铭记一些经典、概念是底功,千万不可以偏废,正如以前一则故事所讲的——
一位秀才在写文章时,苦思冥想、抓耳饶腮、反反复复不知道如何下笔,让待在一旁的妻子看得久了忍不住插话到:“怎么你们男人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秀才感慨道:“可不是嘛!你们女人生孩子,最起码是你们肚子里有,就是难,但终归能生出来;可现在我们肚子里是空空如也,要硬生出文章来,简直比登天还难!”一语道出了厚积学识的重要性。
高中课文中的《滕王阁序》,王勃能在短短的928字的中,融入了四十多个典故,并为后世留下了二十多个新成语,如果没有深厚地学养,又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笔者认为,基础知识,还要花大力气夯实,努力多记、多背一些经典、概念;“借鉴化用”“情景独创”的发展方向,要努力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历史重任!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2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