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3公里吴县长桥乡运河西侧,横跨于运河与澹台湖口相连的玳玳河上,是江苏省现存最长而又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联拱石桥。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有“中国威尼斯”之称。姑苏城郊河道纵横,桥梁比栉,古今飞虹近千座。唐人杜荀鹤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名句。宝带桥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间,相传为刺史王仲舒率先捐献玉带助资兴建。桥成后为纪念王公义举,故以“宝带桥”名之。桥名之得,亦有桥形如玉带飘拂之故。此桥另有别称,因南面吴江市之垂虹桥是著名的长桥,相对而言,宝带桥亦称呼“小长桥”。
宝带桥的修建,有史可考。明人陈循在《修宝带桥记》中有详细记载:“苏州府城之南半舍,古运河之西,有桥曰宝带……唐刺史王仲舒始作塘堤,障于河之西岸,今东南之要道也。然河之支流断堤而入吴淞江,以入于海,堤不可遏,此桥之所为建。仲舒鬻所束宝带以助工费,因以为名。元末修葺之功不济,桥遂塌毁,有司架木以济,至今百有余步……正统十年(1445年)为桥长一千二百二十五尺,洞孔下可通舟楫者五十三,而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冬十一月落成。”从清《苏州府志》中得知,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明正统十年(1445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1673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均作过重大整修。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修葺。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过五次大规模重建,其规模风貌主要是在唐、宋形制的基础上于清同治年间形成的。
宝带桥为薄墩多孔联拱结构,由五十三个半圆形石拱联缀而成,全长317米,桥孔部分长249.8米,桥面中部宽4.1米,桥端喇叭形外侧宽6.1米。每个桥墩下面打下五排、共计六十根直径为20厘米的圆木桩,桩头间嵌以块石,桩上铺以长方形石板,形成坚固的桥墩。在长4.6米、宽65厘米的桥墩上凿有5至6厘米深的槽口,用以承托拱圈石。石拱采用纵锁并列的方法砌筑。从北端开始,桥孔的跨径除中部第十四、十五、十六孔较大外,其余各孔跨径平均为4.6米。在中部逐步隆起的三孔中间,第十五孔最大,跨径达7.45米,完全可以满足古代巨型船舶的通行。为了避免薄墩联拱特别容易出现的一孔塌落波及其余的危险,吸取历代多次出现的数孔连塌的教训,在明、清整修时巳采用“单向推力墩”的新技术,即从北端起第二十七号墩(中心墩)改建成两墩并立特别坚固的“刚性墩”。宝带桥不仅桥面一起两伏,曲线优美,而且桥上装饰华丽。桥堍两端各有石狮一对,现仅存北端一只。桥中和桥北各有石塔一座。桥北建有一座碑亭,内有张松声的碑记一通。
太平天国后期,慕王谭绍光镇守苏州,支撑局面。淮军头子李鸿章引狼入室,与英法侵略军及英人戈登的“常胜军”组成联合武装,配备了优势的炮舰、火轮和洋枪、洋炮,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犯。清同治二年(1863年)八九月间,戈登为使炮舰顺利通过宝带桥,以进攻苏州,悍然用重磅炸弹投向桥之大孔,炸药响处,刚性墩以北的二十六孔相继倒塌,而在单向推力墩以南的二十六孔却如中流砥柱,稳如泰山,气得戈登吹胡子瞪眼睛,暴跳如雷,只能让小火轮向西驶去。中外人士同声赞叹宝带桥建造之精良。老百姓传说桥神显威风抵抗洋鬼子。经过同治十一年和解放后的维修,宝带桥又恢复了原貌,风采不减当年。同时又在附近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以便通车行人,减轻古桥压力。这样千年古桥就成了名胜古迹而被保护起来。
宝带桥以其雄奇壮丽的造型和古朴典雅的风格以及相映成趣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古今中外的高人韵士,博得他们一致赞誉。
元代僧人题诗曰:
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
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
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
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
明人王宠诗曰:
春水桃花色,星桥宝带多。
鲸吞三岛动,虹卧五湖平。
表里关形状,东南海势倾。
当知题柱者,犹是一书生。
清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前往京师觐见乾隆皇帝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14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