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体悟对联中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对联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起源、种类、特点等,重点掌握平仄、对仗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收集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拟写对联,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提高学生赏对子、对对子的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激趣法、互动探究法、赏析领悟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导入新课:
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日》诗,这样写道 ldquo;爆竹声里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dquo;这是对当时春节时家家户户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ldquo;桃符rdquo;。这种写对联贴对联的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延续了一千多年,小小对联其间却承载着中华文化源大精深的艺术世界,今天,就让我们师生一道在对联的天地里尽情遨游一番。fN3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二、知识积累:掀起你的盖头来mdash;mdash;了解对联
1、成果展示活动:学生畅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课内外各种对联。
2、ldquo;我为对联画个像rdquo;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这些对联,结合课文《笠翁对韵》内容,总结个人心中的ldquo;对联模样rdquo; 。
3、生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第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也叫ldquo;楹联rdquo;ldquo;楹帖rdquo;ldquo;联语rdquo;,俗称ldquo;对子rdquo;,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体制短小、文字精练、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学样式。
第二,对联的发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ldquo;《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rdquo;南朝《荆梦岁时记》亦记载每逢岁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ldquo;神荼rdquo;、ldquo;郁垒rdquo;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来驱鬼辟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联语。又据《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ldquo;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rdquo;的对子,即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联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正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第三,对联的构成: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合而成,有的还有横批。
第四,对联的类别: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一般常见的有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第五,对联的特点: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上下联要求对仗工稳,字数完全相等;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当然也有个别上下联不一致的情况,如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ldquo;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rdquo;,意在讽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甚是巧妙。
②词性相同,位置对等。一般称为ldquo;虚对虚,实对实rdquo;,上下词性相同,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③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ldquo;仄(上声去声)起平(阴平阳平)落rdquo;,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这也是区分和张贴上下联的一个标志。
④内容相关,上下联系。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事,但又不能重复。这种联系可以是相互补充,也可是相对或相反,形成并列、顺承、因果、条件、转折等等不同的联句关系。如ldquo;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rdquo;联间顺承警示世人,ldquo;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dquo;上下联各写一事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当中,ldquo;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rdquo;两联则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的更为深刻鲜明,如此等等。
三、合作探究:心有灵犀一点通──欣赏对联
1、妙联激趣探究:
(1)猜人名
①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中有孔子二弟子名)
②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谐音,鲁肃、樊哙、狄青、萧何)
③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挽秋瑾的藏字联)
④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孔子)
⑤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⑥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司马迁)
⑦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
⑧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⑨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白居易)
⑩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2)猜地方
①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柱祭轩辕(本土文化资源渗透:黄陵)
②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桃花源)
③铁板铜琶,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
④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
⑤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3)猜行业
①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理发店)
②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唯言此处高(酒家)
③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书店)
④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宾馆客店)
⑤神州到处有亲人,不分生地熟地;春雨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药店)
⑥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师。(剧院)
(4)猜灯谜
①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②剥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打食品二(咸蛋、石榴)
③人说多子为好,我言少生为妙
④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⑤华夏繁荣昌盛,神州兴旺腾飞
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名联赏读探究:
学生可就课本ldquo;对联欣赏rdquo;部分和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精彩对联挑选一副或几幅进行自主互动赏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补充,以下可做探究示例: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读提示:此为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题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政治意义,下联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上下对仗精工,选取物事典型,精当巧妙地传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衷情。
②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
赏读提示:谐音双关,含蓄蕴藉,ldquo;清rdquo;暗寓清朝统治,ldquo;明月rdquo;怀念明代,郁愤之意溢于言表。
③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赏读提示:此为清孙髯题云南昆明大观楼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长联气势磅礴,全联计180字,写得有声、有色、有情,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号称天下第一长联。
④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赏读提示:此为一代奇才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联。金圣叹受ldquo;抗粮哭庙rdquo;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他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悲切泣别,圣叹虽心中难过却从容不迫,口占此联。上联ldquo;莲rdquo;与ldquo;怜rdquo;谐音,意为他目睹儿子恸哭之状深感怜惜;下联ldquo;梨rdquo;与ldquo;离rdquo;谐音,意即将与儿子生死离别,心中倍感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读之撼人心魄,成为千古绝唱。
⑤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赏读提示:此联为一隐字联,上隐ldquo;八rdquo;下隐ldquo;耻rdquo;,意即ldquo;王(忘)八无耻rdquo;,讽刺极有力却滴水不露,实为绝妙一联。
⑥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白水作泉日日昌)。
赏读提示:此联为拆字联,上联此和木合成柴,山和山合成出,对句亦是如此,堪称绝对,传为联坛佳话,一向为人所乐道。
四、能力提升:霜刃初试展身手──试写对联
1、根据上联,试对对联(注意指导学生留意对仗、平仄、词性等,理顺上下联逻辑,充分尊重学生答对,不必千篇一律):
上联:静心,耐心,不骄不躁(参考:苦心,恒心,不折不挠)
2、根据情景,试写对联:
①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才子,他从小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解缙家对面是一家财主,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立即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富豪看过十分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富豪顿时目瞪口呆。
②黄陵中学准备11月份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年度中华经典诗词吟咏朗诵大赛,请为主席台拟一则对联,彰显主题,营造气氛。
五、布置作业:
②搜集描写歌颂黄陵、黄帝等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装订在一起,领悟其妙处,撰写个人鉴赏评语,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案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步步推进,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不断引导学生在种种趣味活动中学,在创设的鲜活情境中学,在多元互动中学,在合作探究中学,在品赏体悟中学,在充满诗性灵性的古典文化浓郁氛围中学,力图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究、赏悟的积极性,在学的过程中使他们真切地体悟到了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之旅,充分彰显了新课标 ldquo;梳理探究rdquo;专题的趣味性和文化性。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27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