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联之声与韵
依声撰对;
辨韵成诗。
部分对联创作者在联后标注:平水韵或新韵,部分征联单位在要求中标注:请注明古韵或今(新)韵,且不得混用。
古韵,一般指《平水韵》,那么什么是《平水韵》?
金人刘渊曾编写刊行过《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与北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发布的206韵的考试用官韵《礼部韵略》不同,和王文郁的106韵的《平水新刊韵略》是一致的。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将原有的107个韵并了一个韵,成为106个韵,定名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今(新)韵即《中华新韵》。《中华新韵》是由中华诗词学会遴取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以普通话作为基础制定的新韵书,于2005年5月颁布,共分14韵。
无论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都是作律绝诗时所依据的韵,押韵时需要依循的规则。
《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的第五条为平仄对立,即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对联中的平仄不是韵,是声(声调)。因为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结尾,那么上联尾字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而下联须用上平声和下平声,不同韵部的字不能用以押韵,所以对联尾字不可能进行押韵。
两袖清风廉太守;
二分明月古扬州。
(清代阮元赠魏成宪)
此联尾字“守”按《平水韵》属上声二十五有,“州”按《平水韵》属下平十一尤,所以此联按平水韵分析,不押韵。若按《中华新韵》“守”“州”属七尤,可看作押韵联。但是阮元撰此联时,并没有《中华新韵》,可见阮元并非有意押韵,只是按《中华新韵》有此巧合罢了。然而,同旁联、玻璃联、析字联、同韵联……,皆见巧思,其中的同韵联也很奇特。如清代李调元应对明代唐伯虎在画上所留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伯虎)
书临汉字翰林书。(李调元)
上联中,“上”与“尚”皆属《平水韵》去声二十三漾,“荷”与“和”皆属《平水韵》下平五歌,下联中,“临”与“林”皆属《平水韵》下平十二侵,“汉”与“翰”皆属《平水韵》去声十五翰。
撰写对联时,若有意押韵,也只能在上句或下句中。既然对联尾字不可能押韵,为什么要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呢?用的是声!
古今汉语四声存在很大的差异,古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唐代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载于《康熙字典》,名为《分四声法》)对调型的描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分别表述了古四声的声调特点。今(新)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是将古入声分在平声、上声和去声中,再将平声分成阴平、阳平,所以有“平分阴阳,入归三声”一说。新四声分调歌诀:阴平,起声高高一路平;阳平,由中到高往上升;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去声,高处落到最底层。撰联时若依古声,那么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若依今(新)声,那么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为平,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为仄。
输赢毋议论;
黑白要清明。
以此联为例,对古声新声进行简析。若依古声,此联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符合平仄规则。若依今(新)声,此联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不符合平仄规则。所以,此联是依古声而撰。
门迎百福;
世奉八德。
再看此联,按“仄起平收”之规,上联尾字“福”须为仄,下联尾字“德”须为平。“福” 字按今(新)声为阳平,是平,按古声为入声,是仄,所以此联应是依古声而撰,但是再看下联尾字“德”,“德” 字按今(新)声也为阳平,是平,按古声也为入声,是仄,所以,若欲符合“仄起平收”之规,则“福” 字按古声为入声,为仄,“德”字按今(新)声为阳平,为平。上联依古声,下联却又依今(新)声,如此,在同一联中应用了古声,又应用了今(新)声,即为古今声混用,这是不被允许的。
综上所述,部分对联创作者在联后标注平水韵的,应标注:古声,部分征联单位在要求中标注请注明古韵或今(新)韵的,应标注:请注明古声或今(新)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