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评比中不应忽视短联
随着楹联文化的蓬勃发展,各种征联活动也接连不断,这无疑是件好事,有利于全民楹联文化目标的推进。但这也带来了联作评比中的一些问题,像“重长轻短”,即长联越来越成了“主角”,而许多精美短联几乎与等级奖无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排斥短联的第一个说法是“分量不够”、“压不住阵”,咋一听,似乎有其道理,而细一琢磨,就知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家清楚,楹联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高度凝练、浓缩,是易记、易写、易贴,是能更多地留下想象的空间,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因而撰写对联,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它是用来“贴”的,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事、理、景的闪光点、聚焦点,加以高度概括,写出新意,而不必挥挥洒洒、肆意铺排。短联与中、长联相比,各有其长,但与“分量”无关,所谓“秤锤虽小压千斤”,就是这个道理。像“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这副联,虽短短十四字,但其雄阔的气势和想象力足以与鹳雀楼相得益彰,绝不输于很多长联。
“短联伸展不开,难以切人切地切事,为我独用”,是对短联的另一种非难。这同样有失偏颇。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征联者总期待联作的“唯一性”,就是这副联只能用于我处而不能用于别处,所以他认为短联限于篇幅很难做到。其实,所有楹联都不能空泛而言,必须“切人切地切事”;但却不一定非要“唯一”。一副能广泛使用的对联,适用于你也适用于他,岂不是更有普遍性意义,也更具社会价值吗?。比如,“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写给伟人邓小平的挽联,我想,如果把它送给孙中山、毛泽东等历史巨人也不为错。
纵览古今联坛,人们不难发现,那些脍炙人口、千年传诵的传世精品,大多为五、七言短联,这个现象发人深思。在哲理联中,精美短联比比皆是,有些甚至成为人生的座右铭,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等等。至于春联、贺联,短联更占绝对优势;在景观联中,短联亦不失其熠熠风采,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四照亭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至喜亭联“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伯夷叔齐两仙庙联 “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腹,包罗古今”等,都令人烂熟于心,拍案叫绝。
所以说,在评联中不应该忽视短联的应有地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