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想跟他学
对联。
一天,我在阅读《
对联故事选》里面的《斗鸡山上得绝联》一文中说,相传古时一位秀才游览桂林名胜斗鸡山,哼出一句上联&“斗鸡山上山鸡斗&”,可是,他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他的启蒙老师来到面前。秀才说出了内心的苦衷,并向老师求教。老师说:&“此上联乃回音对,正读反念,音义一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可以用此来应对。&”说罢念道:&“龙隐洞中洞隐龙。&”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我开始时认为对得巧妙,但经过仔细品读,发现&“龙隐洞&”对&“斗鸡山&”,违背了爷爷所讲的上下联要求结构相同,这怎么能算是&“天赐绝对&” 呢?我试着将其中的词语调整了一下,改为&“隐龙洞中洞龙隐&”,认为&“隐龙洞&”对&“斗鸡山&”,&“洞龙隐&”对&“山鸡斗&”,结构一致,符合属对要求,于是拿给爷爷看。谁知爷爷却说:&“你改的对句虽然与出句结构相同,只是句脚同为仄声失对,此乃大忌。&”
我向爷爷请教,爷爷说,他在《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一书中,已有对句&“浮鸭水中水鸭浮&”。并给我解释,&“水鸭&”,一种比家鸭小很多的野生鸭子;&“山鸡&”,即野鸡、雉鸡:二者皆属飞鸟门。&“斗鸡山&”乃桂林山名,而&“浮鸭水&”可理解为中朝相邻的鸭绿江,皆属地理门。这样对来,上下联不仅平仄对立,词性对品,结构相同,而且系同门类相对,应该是工整的。
听了爷爷的解说,我对于中国传统的
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联虽然只是两句,但涉及的知识太多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学通对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