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意境和意味,是楹联的灵魂和生命。一副楹联,艺术水平高下,往往取决于意境和意味的高下。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先说意。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这里的“帅”,是统领、引导,也是主心骨。
意境中的意,是作者起主导作用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则是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意境,是楹联作者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融合。用王昌龄的话说,是“思”与“境”的结合,用苏东坡的话说是“境与意会”。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营造出作者审美需要的艺术画面,是意境之旨归。
营造较完美的意境,皎然在《诗式》中强调“真于性情”,以求“发言自高”,“风流自然”。王国维强调情真景真,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话说得很明白:真情流露、真诚动人,才能营造出美的意境。
谭嗣同有自题联云: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既写真情,又在心里垒一座高山。
楹联美的境界营造,重要的还在于联作者的真功夫。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对于楹联来说,将呈于心而见诸外物的境界营造并表达出来,将楹联所需要的美的意境营造并表达出来,就不只是对“悲欢离合、羁旅行役”“能感之”,还须如王国维所说的“能写之”。除了联作者的胆、识、才、气等方面的文化修养,还须有“圣人用心若镜”的心理准备,以陆机《文赋》所说的“虚己应物”的虚静心态去观察世界,从而以好的心境,好的艺术概括能力,好的艺术构思能力,好的审美能力。若能造境灵感勃发,如皎然在《诗式》中说的那样,达到“意静神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那当然是最好的。
意和境融会贯通,妙悟也好、精炼也好,不仅要深,还要新。
一件艺术作品,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因循守旧,有意等于无意,有境等于无境,这种营造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章润瑞曾说:“第一个用花比女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女人是蠢材。”
震古铄今,广为流传的名联,在意境的营造上也往往是成功的,同时具有醒人心神的新意。
来读革命烈士李甲秾的自题联: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上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从“苦”、“闲”二字着笔,推出两句富含哲理的名言“苦境终成乐境”“闲人就是废人”,给人世代长新的启迪。古今成功之人,有哪一个不是“功到阔深处,天教勤苦成”?(叶适《送赵几道邵武司户》)这同时让我们想到眉州象耳山下磨针溪边老妪铁杵磨针的辛苦,和李太白受铁杵磨针的启发,刻苦学习终成大才的故事。
意味,指审美观照和体验。在文艺美学的审美中,意味是审美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体味”、“玩味”,是欣赏和领悟,“细味”、“深味”是深度和广度 ,“神味”、“真味”、“兴味”是给审美者的感觉。一副好的楹联,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这只是基本要求。意境和意味才是楹联审美的重点。意境平平,意味淡淡,无动人心神的楹联,自然算不上佳联。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后,经过中楹会、各地楹联组织、研究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楹联界一片欣欣向荣,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把楹联事业推向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必须完善楹联理论。
以意味高妙的创作来说,也必得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准备。我们知道,楹联至味,除具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声律,还必须有美的特色。
联味的特色,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自然天成,二是含蓄婉曲。自然天成,就是李太白说的“天然去雕饰。”文辞质朴自然,无弄奇玩险之痕迹,却给人清新、爽朗或惊喜、痛快的印象。
马萧萧有题杭州西溪高庄曳霞轩联:
竹窗梦恋楼头月;
苇筏情牵溪外霞。
一幅画面自然天成,如在眼前。梦恋楼头月,其实未入梦时,一轮明月已经皎皎洁洁挂在楼头,“洗心幸有高楼月”,(陆游《游山》)这轮明月带给联家清爽的美好印象,竟然带到联家的梦中。下联情牵溪霞,情景融合,妙味喜人。
含蓄婉曲,以隐晦为特征,画面朦胧,虚虚实实。给人想象的空间,让人想到景外、言外。给人咀嚼空间,让人咀嚼出酸、甜、苦、辣、咸,等等诸多味道来。
白启寰有题和县西楚霸王祠墓联:
一抔汉土犹存!听呜咽江声,似言王者皆灰烬;
四面楚歌安在?剩朦胧月色,不唱虞兮也泪淋。
联家匠心独运,笔下虚虚实实,引人忆及两千年前楚汉相争的往事。一曲悲歌,在朦胧的月色中,袭人而来。一句“不唱虞兮也泪淋”,动人心魄。不需要走进垓下古战场,读此联就令人久久回味在历史的勘踏中。
联味的创造,需要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和较强的审美感受力,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想象而论,先要凝神,即进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粱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陶钧文思,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观点,强调艺术家在艺术构思时,要将全部心思放在认识客观事物上,才能把审美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范晞文则强调精心体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反复咀嚼、玩味、领悟,咀嚼愈久,“咀之味愈长”。(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优秀作品的底蕴是无限丰富的,能让人在有限的形象中领略到无穷的意味。文艺理论家们往往提出一些“味外之旨”,“寻味无穷”的指向,引导营造者们去彻悟,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证道歌》)获得极丰富、极深刻的审美感受——至味。
近年来读刘太品主编的《佳联三千副》,大开眼界。其中许多佳联,无论从意境上说,还是从意味而论,见功夫厚实,见出新意。为楹联的创作,联艺的提高,提供了开启灵感之门的模板。有兴趣的楹联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妨认真读一读这一年一本的联选。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