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对联的特殊语言风格——口语联

 2023-11-09  阅读 0

一般而言,对联的语言风格大致分为:白话联,文言联,格律诗词(律句)联。后二者是常见的对联,在此我们先不作讨论。而白话联又可分为书面语言联和口语联,而前者亦是常见常用的一种语言,我们也暂不予讨论,本文就口语化风格对联作一浅析。

先看例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这副对联是借用大奸臣秦桧夫妇的心理状态,幻化出这一对狗男女相互指责,相亙抱怨的一段对话。用极具生活化的口头语言,描绘出这对夫妻龌齪阴暗的心灵世界。特别是“咳”“啐”二个字,非常形象直观地把这对夫妻不顾体面,形似街头奸夫泼妇争吵的丑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用政论式的语言,无论是律句联,还是白话联或文言联的语言,即使用多么细腻的笔法,很难达成这种庄谐结合,极尽调侃鞭挞的奇效。

我们再看第二副对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我为难。

这是一副题于财神庙的对联,依然用极富生活气息和情趣的口头语言,告诫信男善女,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经耕耘而有丰厚收获的美事。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惟有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付出辛勤劳动才是唯一的正路。要表现这一主题思想,作者没有用生硬的说教语言,而是借用财神之口,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特别是“给谁是好”,“让我为难”的无奈,当头棒喝,促人警醒!

从上述这两副案例对联我们不难看出,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是我们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的首选语言。也是我们对联创新的不二途径。从学术角度而论,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最深刻,最令人发人深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思想,这才是真正高明的高手。而决不是堆砌词藻,甚至用生拗的字词典故来故弄玄虚,卖弄风情。毫不客气地说,这是语言贫乏,不得不拉大旗做虎皮的拙劣或无奈之举。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对联是诗的一部分,且从诗史而言,大凡有所成就的诗人,其经典诗作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看起来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无穷的哲学内涵,令人受用不尽,获益匪浅。

本次征联的主题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最核心最精髓就是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简而言之人民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实质,就是文艺的人民性。

对联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文学品类,除了它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广泛性外,其语言的口语化,更是为我们联人践行文艺的人民性提供了方便。

从征集回来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山西联界涌现出了一批在口语对联创作中卓有成效的联家,他们在这次征联中就口语对联创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联人都知道,《联律通则》是建立在书面语对联的基础上,结合对联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创作对联的基本规则而提出的具体而硬性要求。而口语相较书面文字而言基本无规律(语法)可循,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口头语言作过有效的规范。前人所创作的口语对联,以《联律通则》而论大多不太合律。但口语联作为对联的一种,又必须符合对联的规范性,加之我们习惯了创作以二字节奏为特点的书面语言对联,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既使口语能不失其流畅性,亲民性,又符合联律的规范性,从而这为创作口语联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范青山老师这次创作的几副口语联,在这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先欣賞一下他写的下面这副对联:

延安是本书!读不完、用不完,永将上下而求索;

革命无私事,中国化、时代化,还守初衷以践行。

这副对联开宗名义,延安是本书,已点明了其创作主旨,整体立意的思想高度自不必多言。我特别强調的是其语言的活泼性和轻松感已基本符合囗语化,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平仄,词性,对仗等诸方面无丝毫的瑕疵,完全符合联律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永将上下而求索”又套用了经典名句,使其前后语言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为美中不足。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范青山老师的这副联:

延安精神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奋斗的精神在哪里?两千多文物、九百张照片,岂为摆设?

更生的力量溯源泉,温故可知新,誓志守初心,问道延安!

这副对联依然是先提问,后自问自答,问的好,旗帜鲜明,言而有据,答的妙,铿鏘有力,令人振奋。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良好效果。同字位用了二个“的”虚词,增加了句子的口语化,使人感到了亲切朴实,温馨敦厚!

我们接下来再赏读范青山先山的第三副对联:

将延安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咋样去传承?还自山坳坳间、窑洞洞中寻觅;

如何能永远?当从杨家岭上、枣园灯下读来。

老范的这副联还是答问联,不同的是答句中应用了叠词“窑洞洞”,“山坳坳”。这不仅使语句更口语化,也更增加了语言的活泼灵动,把口头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分句自对不仅巧妙避开了口语在联律上的一些桎梏,更彰显了对仗的韵味美。

他的第四副联:

未知头绪徒知尾,那不行!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只见公仆不见官,这才对!防止“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上句提出问题症结,毫不犹豫坚决否定,进而以毛主席的一句经典名言作为根治顽疾的良药。以朴实的语言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勇于践行的精神风貌和博大胸襟。

下句中“只见公仆不见官”,这种朴素的民本位思想,就是政治清明,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也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制度上的根本保证。

在语言风格上“那不行”,“这就对”,“只见公仆不见官”,这些口头语特别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而且通俗直白的语言,把深奥的历史名言哲理诠釋的非常透彻明白,这就是口语联的魅力所在!

我们学习赏析了青山老师的几副口语联,不难得出这么几点结论:口语联看似平白口语,实则蕴含颇深,骨子里仍含诗意风格。这种口语,活泼,浅俗,俏皮,接近街巷俚语、妇幼土话。也近似于散曲的语言风格。如蒋东永先生描写农民工的一副对联:

我回工地强多了;

你在家乡还好吗?

上联向家里报告平安及工地情况,下联问候留守家乡的妻子,朴实憨厚中凸显情感细腻,如璞玉天成,比那些有雕琢痕迹的造作对联要水灵得多,接地气得多,他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所以,它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适先生为家乡安徽绩溪农家写的一副对联: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遇饭即饭,遇茶即茶。

也是再口语不过了,几近老农对话,他用对联创作践行着当时的新文学革新主张,真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6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