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说“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节奏点可以移动,是因为有一个单音节的字穿插其间,使声韵格外活泼,不然律诗声调就只有抑扬,没有顿挫了。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由此可见:骈句与律句由于句法不同,其节奏不同,平仄也不同,认请这一点,对辨别联与非联有帮助。如于右任联:树德兰在畹;立节柏有心。此为五字骈句对,三二式,节奏点在第三、五字,本是平仄相对的,是好联;可有人以为是五字律句,按五律平仄式看,以为节奏点在第二、四字,判为平仄不对的非联。错在评者而非作者。
从句法与平仄关系分析中得知:句法(骈句、律句、非律句和散句)不同,节奏不同。联句双边平仄相对,同;联句单边平仄相同,不同。这样,想以律句即律诗的平仄规则统一规范联句的平仄就不可能了;那么,以骈句(并散句,下同)的平仄规则统一规范联句的平仄行不行呢?试分析一下:骈句与律句、非律句的平仄规则不同在单边上,骈句单边平仄相间字数(音节数)可一二字,可三四字,亦可更多的字,这样就放宽了单边联句的容词量,几乎所有的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短语、成语、熟语都可以入联,自然包括律诗以一、二字为一节奏(节拍)的平仄式,从而克服了律诗因平仄式束缚而局限词量的缺陷。那么,以骈句的节奏来规范联句的平仄是可行的,有前途的,也就是说,以骈句的节奏点(即语义节奏点)规范联的平仄式是最好的办法。
从句法与对仗、平仄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出:前人属对十分看重对仗,当对仗和平仄矛盾时,舍平仄而存对仗。举方尔谦《赠嫦娥》联为例:
灵药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
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此三句联,前五字句,词类对仗工,声调平仄亦不谐。上联化用李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下联化用苏东坡《水调歌头》词意:“明月几时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灵药、明月都是引用成词,亦不可改字,取词类工对,而舍声调和谐。
对仗、平仄是对联两条重要格律,一般对联都要达到对仗工、平仄谐的要求,但当二者(局部,非全部)发生矛盾的时候,应体现对仗是对联的本质特征,不能因谐声之平仄而失词之对仗。这是个原则问题。而诗词则与对联相反,因“我们讲诗词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王力语),当平仄与对仗发生矛盾时,总是舍对仗而求平仄,以半对半不对来适应平仄格式。如平仄有个别不谐的还要拗救,而有词类对不工的则无救而允(从宽)。这是诗视平仄为第一生命线,严平仄而宽对仗的缘故。联是以对仗为第一生命线的,不对则不称联,特别关键部分的词是严格的。今人撰联常拘于诗律,当对仗与平仄矛盾时,宁肯词不对也屈从于诗的平仄律,这是不妥的。
句法与对仗、平仄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联律的形成,影响到对联的创作,这方面的理论还应深入研究下去。
当代对联是复兴的传统文学,是独立的格律文体。对联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谓“自己的”就是与别体(诗、词、曲、赋,骈、散)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对联的句法就和别体不同,诗词的句法很简单,对联的句法就复杂的多(这一点有不少人不知道,以为对联也只有律句,不知有非律句,更不知有骈句和散句,因而只写律句联),“复杂”就需要认真研究,研究出个究竟来。对联是由“句”组成的,句是“对”的语言基础,要认清对联文体特征,要提高对联创作水平,就须从句法研究入手。句法研究是个新课题,新领域,研究者尚不多。笔者的研究是初步的,探索性的,希望得到联友、专家指正。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7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