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王宣:浅谈“合掌”2

 2023-11-11  阅读 0


其三,上下两句中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例如:“黄云同入塞;白首独还家。”( 郑从《入塞曲》)查慎行曰:“入塞”与“还家”合掌。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后面两种说法似有差异,实属一类,这些相对的同义词或字,在句子中属表义的成分词或词组。这里须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字或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因此,合不合掌应该定义在句义上,不能定义在词(词组)上。王力根据定义提出的“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的论断,有指导意义。无论是古人认为同义实词相对,还是有人认为实词、虚词只要是同义词相对都算“合掌”,是过分地扩大了词的功能,把定义在句子上的概念移植到词和词组上,这种节肢认定全联的主张是欠妥的。还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小合掌等,成为“节肢派”。

界定合不合掌之“两句不可一意”是正确的,而且非常明白。而肢解派所说的,是把上下两句逐字肢解,忽视整体句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极容易使一些优美的工对居然成为了“合掌”。试看“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何等优美的两个不同镜头的画面!却因“流、走”词性相似也成了病句。“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上下各自的意思相同吗?不说“行”、“动”词性上不尽相同,就是相同又有何妨?可以说,整体意思好就是好联,尤其律诗,意境还是放在第一。如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合掌,王安石改“蝉噪林逾静”为“风定花犹落”,从对仗角度看工整、不合掌,但从全诗来说谋篇就差了。原诗四景是若耶溪独特之景,而“风定花犹落”是随处可见之景,此景掺入其中就不合谐了。

在研究“合掌”的时候,我以为应注意一个黏滞性的问题,即上下句意思接近,近乎合掌不能看作“合掌”,“黏滞”不等于“合掌”,“黏滞”联不会是好联。有人比喻: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例如:“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执白铁闯硝烟。”“肩扛”对“手执”、“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一个意思。还有:“名贤功高泽百世;先圣德重润千秋。”也属这类情况。为避免“黏滞”,就要尽可能拉开句与句之间的距离。当然,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而使上下意思联不上。

如何避免“合掌”?一般说应从两方面注意:一是上下联不能表达一个意思,即错开角度和涵义;二是两联对仗的词语不用同义词。下面引联分析:

“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题双清亭)

上联云带钟声,是听觉,穿过树林去,逐渐远离了。下联月移塔影,是视觉,随着月亮移动塔的影子从江水的一边向另一边转过来,逐渐逼近了。一去一来,对立相反,形成对仗两联从不同角度(听、视)互相照应,补充深化了要表达的该亭环境优雅寂静的主题。

“野草碧千里;桃花红万家。”(京郊采风)

此联描绘了春到京畿、青草萌绿和万朵桃花吐艳相映之景致,是显义;野草先含诗社之名,而桃花又点了活动主题,为隐义。一副楹联勾勒出一副画卷,活动内容和参与人物俱囊其中。

综上所述,在楹联创作中,只要注意掌握好联意和词义的运用,即上下联不重复表达内容,对仗不用同义词,“合掌”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7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